兒童發燒的處理方法

由於父母親忙於為口奔馳,4歲的竣竣自小由外婆照顧,因此,竣竣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外婆「一手包辦」。約一星期前,竣竣突然發燒、不斷哭訴四肢關節疼痛,外婆以為竣竣不過是一般感冒發燒,便以「古法」為竣竣退燒,如蓋棉被,希望「焗出一身汗」便能痊癒。然而,蓋了一整晚,竣竣不但未有好轉,更開始神智迷糊,甚至出現抽搐。外婆大驚之下,立即通知竣竣的父母,安排竣竣求診。

 

用藥後約1至2個星期,竣竣的發燒情況「時好時壞」,且關節疼痛問題持續。於是,外婆與父母親決定再次帶竣竣求診。醫生進行詳細檢查,發現背後成因竟是小兒類風濕關節炎!

 

雖然小兒類風濕關節炎頗為罕見,但竣竣的故事告訴我們,發燒不一定是小事,若果忽視,有可能拖延了治療,後果不堪設想!

一般而言,體溫超過38℃便定義為發燒,而且成因眾多,如處理不當隨時「可大可小」。然而,不少新手父母對於處理年幼孩子發燒都會顯得束手無策,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呢?

 

在認識如何處理幼兒發燒之先,我們應先了解發燒的成因。臨床所見,感染是最常見導致發燒的原因,因此若然發現孩子出現咳嗽、流鼻水、神智迷糊、肌肉疼痛、沒有胃口、氣喘或呼吸困難等情況,便有機會是感染,此時應盡快求診,以及早控制病情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年紀較小的幼兒(約只有數個月大)的感染徵狀並不明顯,加上他們未懂得表達自己,令照顧者更難以察覺異樣。因此,在照顧時,建議可在幾方面多作留意,提高警覺,例如孩子有否食慾不振、突然變得扭計、對周遭事物不太敏感、疲倦、呆滯等。

 

然而,現時仍有不少家長主張以「古方」為孩子退燒,方法包括用酒精抹身、焗棉被、穿厚衣等。可是,若處理孩子發燒的方法不當,可引致較嚴重的併發症,例如發燒抽筋或延誤病情等。

 

為避免孩子的情況變得嚴重,最恰當的方法仍是盡早帶他們求診,一般而言,醫生會先控制孩子的體溫及找出發燒的原因,對症下藥。

 

在孩子康復期間,家長除了需要按時用藥外,更要從衣物、飲食方面着手,助孩子散熱,例如給他們穿着厚度適中的衣物,不宜過厚,如過厚的衣服會妨礙皮膚散熱降溫;另外是多喝水,發燒會使孩子流失較多水分,因此應鼓勵孩子在發燒期間多喝水。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