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十字韌帶 膝蓋最後一道防線

– 以下內容經 沙惠良醫生 審校

膝部擁有非常穩定的結構及軟組織,因此我們站立、行走或跑步時,都可保持平穩,不會受傷。即使是進行極端動作,如膝部半屈、跳高落地、原地轉膝或閃避時,仍有前十字韌帶為我們承受極高壓力,讓膝蓋保持在安全範圍,不會鬆脫。然而一旦發生意外,例如打籃球時「叉錯腳」,或滑雪時過大幅度擺動膝部,衝力超過界限,就會令前十字韌帶無法承受,導致受損,令膝部最後一度防線失守。

 

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以20至30歲為主,他們多於參加滑雪、足球、籃球及羽毛球等運動時出事。韌帶拉斷時,七成患者會聽到「啪」一聲,接著出現急性疼痛及腫脹。如果韌帶附近的血管同時拉傷,更會因內部出血而腫脹,使人難以繼續運動,甚至步行亦成問題。若然膝關節扭動的力量太大,沒法緩衝,更導致錯位(甩骹),而令半月板及其他韌帶受傷。

 

如受傷後沒有好好治理,儘管多數患者於幾周後已能活動自如,但在進行跳躍、旋轉或急促下樓梯等動作時,會覺得膝蓋有移位。假若再次受傷,更會因膝部穩定性減少而令創傷比之前嚴重,有可能要放棄心愛的運動。另外,年老時亦會較多不必要的勞損出現。

 

即使患者加強肌肉鍛鍊,亦只能恢復膝部大部份穩定性,未能取代前十字韌帶的保護功能;特別是成年之後,如果韌帶因受傷而拉鬆,情形就似鬆了的舊橡筋一樣,失去彈性,導致無法穩定膝蓋。因此年輕患者應考慮接受手術,修復半斷或全斷韌帶,例如以髕骨肌腱(波蘿蓋)、膕繩肌或四頭肌韌帶進行移植。此手術起源於上世70年代,及至內窺鏡應用普及,更讓微創手術踏進成熟期,因此現時的手術儀器、應用物料及技巧已是十分完善。

 

術後患者宜多加休息,讓移植韌帶正常生長。之後患者亦要接受物理治療,讓肌肉保持穩定,保護前十字韌帶。待情況穩定後,方可逐步恢復正常運動,頭3個月可跑步,半年後才可劇烈運動,切忌操之過急。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