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大腸瘜肉新方案

– 以下內容經 徐立斌醫生 審校

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」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簡稱ESD),聽起來似乎是很艱深的醫學名詞,其實它是切除大腸瘜肉的一個新方案。ESD針對較大和橫向生長的大腸瘜肉,透過內窺鏡及特別設計的手術刀,把大腸瘜肉與正常的黏膜下層分離,如像「片皮鴨」般把瘜肉清除。

 

隨著年齡增長、飲食多肉少菜和體型肥胖,出現大腸瘜肉的機會逐漸增加。現年50多歲的周先生(化名),早前因出現輕微腹瀉而求醫,醫生為他照大腸鏡時,發現其大腸有一粒5厘米的橫向瘜肉,經病理檢測,周先生的瘜肉屬高度病變,即有機會演變成癌症,需及早切除。

 

醫生諮詢病人後隨即為他進行ESD切除瘜肉,歷時約2小時後,成功完全清除瘜肉。數天後,周先生已康復出院,其後需要定期覆診及監察。

 

大腸由多層組織而成,大腸瘜肉常於大腸最內層出現,ESD技術利用特殊的電刀,配合內窺鏡,醫生能由黏膜下層,把大腸瘜肉與其正常的黏膜下層慢慢剝離,以達至完整切除(En-bloc resection),可大大減低對整條大腸的傷害。

 

在進行ESD時,醫生首先會把將瘜肉染色並定出範圍,有需要時亦會在瘜肉外做環狀記號。之後,醫生會於環狀記號外的黏膜下層進行注射,令瘜肉隆起,繼而再利用特別設計的手術刀以環狀切開瘜肉,令瘜肉與周圍正常組織分離。其後,醫生會繼續於瘜肉下方注射藥劑,令瘜肉隆起幅度增加,利用手術刀逐步進行黏膜下剝離,將瘜肉與下層的組織完整分離。

 

值得留意的是,醫生會因應不同大腸瘜肉患者的情況,而決定切除瘜肉的方式。一般而言,瘜肉可能像一粒冬菇般,亦有機會是橫向生長;前者比較容易處理,可使用大腸鏡把瘜肉整粒拔起,惟後者可能像草坡般生長,佔據範圍較大,較難以大腸鏡完全清除,便需要以ESD把整片「草坡」與下層組織剝離,才能做到完整切除。另外,若瘜肉直徑大於2厘米,醫生亦會考慮使用ESD,如有任何疑問,患者應與醫生作詳細商討。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