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(Chinese version only)

– The information has been reviewed by Dr. Chui Lap Bun

大腸癌近年已超越肺癌,成為本港頭號癌症。有見及此,政府於去年開始推行大腸癌先導篩查計劃,為合資格的長者進行篩查。一旦證實患上大腸癌,早期患者大多會透過手術清除腫瘤;而晚期個案則可能需要使用化療及標靶治療等,減慢病情惡化。隨着醫學科技發達,大腸癌手術亦趨向微創化,治癒效果亦理想,建議高風險人士應及早接受腸鏡檢查,一旦發現癌症,亦能及早介入。

 
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,大腸癌於2014年的新增個案約有5,000宗,繼續「蟬聯」頭號常見癌症。大腸癌的確實成因仍然未明,但醫學界相信,遺傳、西方飲食習慣、吸煙及肥胖均是高風險因素。

 

一般而言,若患上大腸癌,患者的大便呈黑色、排便習慣突變,有大便排不清的感覺;他們亦可能感到下腹不適,體重下降等。

 

醫生會安排他們接受肛門指檢、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等。肛門指檢用以檢查直腸內是否有任何硬塊或腫瘤,大便隱血測試則能檢查大便中是否帶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。大腸鏡檢查則是透過內窺鏡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,有需要時亦可抽取活組織作化驗或治療。

 

愈早發現腫瘤,治癒的機會愈高。對早期大腸癌患者來說,手術是有效根治的治療,醫生會透過微創手術,在患者的腹部開3至4個約5毫米至1厘米小孔,當中有一個小孔會較大,約為3至4厘米,以取出大腸並切除腫瘤。整個手術約為2小時,若患者手術後康復程度理想,4至5天便可出院。

 

對晚期患者來說,癌細胞大多已擴散至其他部位(如肝臟及肺部),未必能以手術根治。醫生會考慮不同情況,決定是否使用手術。舉例來說,若大腸內的腫瘤流血不止,或造成腸塞,醫生便會考慮為患者切除腫瘤,減少相關症狀,再使用化療或標靶治療。

 

大腸癌近年亦有年輕化的趨勢。曾有一名24歲的男患者,因肚痛及摸到腹部有硬塊而求醫,確診大腸癌後接受微創手術及已康復。怎料兩周後,其50多歲的父親來求醫,同樣確診大腸癌,需要接受手術。及後,兒子的病理報告顯示他患上的是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(HNPCC),因此每隔2年他便要接受檢查,預防復發。

Close